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机构设置 学风动态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先进事迹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委员会  >  先进事迹  >  正文
舒红兵院士:书写抗病毒免疫新传奇
2013年05月17日 16:26
   访问量:

通讯员 付晓歌

6年前,一位自山乡走出、从美国归来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年轻学者,在江城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段旅程;6年后,44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武汉大学乃至全国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最年轻的院士。他,就是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舒红兵。

听闻舒红兵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与他联系时,记者有些忐忑,没曾想他竟一口答应:“既然你是我们学校的记者,那么我愿意接受你的采访,希望我的经历和体会能给学生们一些启示,让他们可以比我更成功。”一双睿智的眼睛闪着真诚的光。

成长,历经曲折之路

“为学先要学会为人。踏踏实实做人,才能够认认真真做学问。”舒红兵说,“我所取得的一切,与我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1967年,舒红兵生于重庆市荣昌县的一个偏远农村,在乡村小学里接受启蒙教育。他经历了9岁丧母的不幸,也有过考中师失利的失落。从小他就十分好强,高中学习阶段,在旁人的激将下从倒数第二冲到了全班第一。

从糊里糊涂进入兰州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到硕士阶段因导师出国而“吃百家饭”的科研经历,再到仅用两年十个月就获得Emory大学博士学位,成为近几十年该校生物医学领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舒红兵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别样成长路。

1995年,他在生物工程技术先驱、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V.Goeddel博士指导下完成博士后训练。舒红兵坦言,这段时间让自己受益匪浅。

他兴致勃勃地讲述,导师能从一张普通的X光片中,看出许多有意义的现象,他为这种惊人的洞察力赞叹不已。有了名师指点,加以长期积累,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快速成长着。“舒老师极具洞察力,我们在试验中遇到问题,他总能及时拨正方向。从一个现象中,他能想到后面的很多东西。”2010级博士生冉勇说。

1997年,他被聘为Magainin制药公司的资深科学家,接着又被聘为世界著名免疫学研究机构——美国犹太医学研究中心及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的助理教授,并组建了独立的实验室,从事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家族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200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起被聘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组建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实验室。

创新,屡获重大突破

舒红兵关注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以何种机制来清除病毒。他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在细胞抗病毒反应信号转导中具有关键作用的蛋白VISA。该研究为了解细胞抗病毒反应信号转导的分子过程及精细调控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对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这一重要领域的了解。

该发现被同行认为是天然免疫领域“激动的新进展”、“了解宿主早期抗病毒感染的重要路标”、“通向天然免疫的无价的连接”,Science杂志将其誉为“2005年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

舒红兵是武汉大学全球招聘而来的院长,平时要处理学院众多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但他不仅实现了生命科学学院甚至是武汉大学整个理科973项目零的突破,使学院科研水平和经费大幅度增长,还成功引进了10余位优秀的青年学者。

刘江东副教授的实验室与舒红兵实验室比邻,他说,“这些年,不论再怎么忙,他(舒红兵)始终没有放弃科研工作,一有时间就泡在实验室里。”“舒老师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一个。”学生们如是说。

2008年9月,舒红兵研究组用表达克隆的方法发现了一个与VISA相互作用,在细胞抗病毒反应信号转导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新接头蛋白MITA。“仅是在筛选基因文库这一部分工作上,我们就花了半年时间。”2010级博士生雷曹琦说。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如果不被适当控制,会引起免疫损伤和疾病。这项最新研究成果为了解抗病毒天然免疫的精细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线索,相关论文发表在Immunity,被论文评估机构“Faculty of 1000 Biology”推荐为“必读”论文。

舒红兵透露,以他以前在美国发现的一个免疫分子为靶标,一家公司已研发出了药品,用于红斑狼疮治疗。他说,“虽然我们做的只是很小一步,但正是因为那一步,才有了后面的一切。”

目前,舒红兵主要研究人体细胞抵抗病毒感染的机制。他希望,通过这些机制,促进新型抗病毒疫苗和药物开发,对病毒感染疾病的防治做出贡献。

为师,享受育人之乐

走进舒红兵的办公室,一樽“我心中的好导师”奖杯放在显眼处。“在所获得的荣誉中,这是我最喜欢也最看重的奖项之一,因为这是学生们投票评出来的。”舒红兵言语中透露出对学生的眷恋。

“舒院长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课堂中把科研中的前沿问题与知识点结合起来,采取设问、互动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们对生物领域的好奇。他的教学方法对我们青年教师也很有启发。”刘江东说。

“我有两个别名,‘舒一歌’、‘舒一菜’。”舒红兵笑道。不论是学院晚会,还是实验室聚会,只要让他表演节目,他便献上一首唯一会唱的《我只在乎你》。舒红兵很会做菜,但他每顿饭却只做一道菜。他说,“我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也没有什么爱好,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科研。”醉心于科研的他,也要求学生在科研上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

做实验时要设对照,要用英文做实验记录,而且要让每个人都能看懂;实验记录必须放在桌面显眼处,便于他随时翻阅;实验室内聊QQ、看视频“零容忍”,组会上被他“打破砂锅问到底”急得脸红说不出话甚至掉眼泪的学生不在少数……说起舒红兵的“严格”,每个学生都能数上几条。

2010年,舒红兵前往北京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干部培训。时值毕业答辩前夕,无法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他就通过电话指导学生修改答辩PPT,连字母大小写、行间距都做到一丝不苟,甚至把图片放大到400倍,查看是否完美。“舒老师总说,从PPT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科研素质。”2009级博士生陈锐说,“每年答辩前,师兄师姐们的PPT都改了不下几十遍。”

师者,言传身教而育人。在舒红兵看来,“身教”重于“言传”。他从不硬性规定学生的工作时间,但自己却来得早,走得晚,节假日照常工作。日长月久,学生们也受他影响,实验室便形成了踏实勤勉的氛围。

做实验时,舒红兵常亲自带着学生操作。一次,他要求学生做一个同位素实验,几天后,却未收到学生关于实验的任何反馈。舒红兵明白,学生们对同位素的放射性有畏惧心理。于是,他和学生一起走进同位素实验室,亲自示范同位素实验操作,不到两天就完成实验。“我们这才知道,只要防护得当,仔细操作,同位素也没什么可怕。”从硕士阶段就师从舒红兵的李姝说。

“你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周围的几个人,而是全世界。”舒红兵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过这个观点。

2007级博士生钟波还记得,一次,他的一篇论文被Immunity杂志要求修改,而时间非常紧张。做实验需要大量细胞,实验室同伴们都停下手中的实验,为钟波培养细胞,部分实验需要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七八个男生便纷纷献血,提供实验样本……最后论文顺利发表。“我们实验室就像一个大家庭,学生之间相处和睦,彼此支持。”这令舒红兵十分欣慰。

“我只是在专注地做一件事。在知识长河中留下一丝痕迹,就能带给我最愉悦的满足感。”舒红兵说。正是对科研的无限热爱和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成就了今天的舒红兵——他在国际刊物上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并被同行广泛引用。他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将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首届杰出成就奖收入囊中。201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人类抗病毒研究的历史上,已经充满了诸多传奇;当抗病毒研究新时代到来之时,舒红兵和他的同道们,又在书写着新的篇章。

人物名片:舒红兵,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 细胞生物学、免疫学专家,主要从事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其研究团队发现的一个在细胞抗病毒反应信号转导中具有关键作用的蛋白VISA,被《科学》杂志誉为“2005年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

作为首席科学家,他主持了武汉大学理科第一个“973”项目,发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大学影响因子最高的3篇研究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论文被同行广泛引用。出版专著《抗病毒天然免疫》,他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首届杰出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等。

关闭| 打印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大学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举报电话:027-68754409 电子邮箱:xsxf@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