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机构设置 学风动态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先进事迹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委员会  >  先进事迹  >  正文
庞代文教授科研团队:“交叉”走出“创新”路
2013年05月16日 09:35
   访问量:

研发活细胞合成CdSe量子点、新型荧光标记材料合成、建立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快速、动态示踪方法……珞珈山上,有一群以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庞代文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学者,以探索科学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致力于纳米生物与医学方向的交叉融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交叉:创新的源泉

庞代文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介绍,经过19年的磨合,武汉大学的“新型生物医学探针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团队规模已达22人,成员的学术背景包括化学、微生物学、肿瘤学、病毒学、物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团队成员不仅仅局限于不同专业的校内专家,也有一部分来自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和湖北省肿瘤医院。该团队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项目等国家重要科研项目的大力支持。

该团队不仅仅满足于交换研究材料和方法的层面,而是力求在研究问题上相互渗透。“我们的思路是淡化学科界限,以问题为主导。”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志雄说,“为了配合大家的研究,我们都积极探索所涉及的新领域。”

庞代文的博士生李勇,从硕士阶段起,就在谢志雄的实验室里接受熏陶,一待就是5年。李勇说,“谢老师视我为自己的学生,总是给我很多帮助。”

在庞代文实验室里,常能见到其它老师和外单位的学生做实验的身影。几个实验室间仪器是互用的。“不需要繁琐的程序和申请,只需一个电话,轻松搞定。”2009级博士生姜鹏笑着说。

人才:创新的关键

“人才难得,对交叉学科研究尤其如此。”庞代文深谙此理,因此,团队运行过程中“重才”“聚才”“惜才”“养才”。

谢志雄说,“青年教师研究遇到瓶颈时,庞代文拿出自己的经费来支持。让人感受到我们是一个整体,一个大家庭。”

在重才理念的指导下,团队成员成长迅速。团队现有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次获得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1人获德国洪堡学者基金资助。中南医院肿瘤科教授李雁由于在生物医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突出贡献,日前被国际权威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生物材料》聘为新一届副主编。

据了解,目前庞代文团队里,不论资历辈分、校缘学缘、学科背景,人人都有牵头的课题和项目,人人都能找到足够的发展空间,令许多人十分羡慕。相关部门负责人评价,“博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开放性和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是庞代文团队富有生机活力的关键。”

对于实验室里的学生,庞代文要求非常严格,从不放松。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是他和学生一起对着显示屏,一字一词一丝不苟修改完成的,为了赶时间,经常还会通宵达旦。他不仅一一指出论文中的问题和错误,连电邮中的标点、文字错误也从不放过。“给庞老师发邮件,‘鸭梨’很大。”学生们纷纷表示。

2008年4月,李勇代替庞代文前往北京交973项目中期检查材料,当天是截止日期,来不及修改就视为自动放弃。一些单位的材料因格式、装订、盖章等错误较多未通过形式审查。李勇把材料递上去后,却一次通过检查。

“我在那里待了几个小时,庞老师整理的材料是唯一不需要修改的。他总说科学研究无小事,我真正体会其中的深意。”李勇感慨。

成果:创新的结晶

2009年,在庞代文组织下,多个课题组合作,运用一种新颖的策略,在纳米生物合成领域得到了一个奇妙的研究结果:利用活酵母细胞作为反应器,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成功地合成出尺寸可控、闪闪发光的CdSe量子点。该研究成果被遴选为2011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参展成果。

“我们经常说‘学科交叉’,现在找到了一个交叉的切入点,或者说一个小小的入口。”庞代文说,“我们多个课题组长期以来一直合作,而且各有专攻。所以说我们的初步成功是学科交叉、群体力量和智慧的结晶。”

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为解决肿瘤诊断中存在的问题,该团队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努力。李雁课题组、庞代文课题组和湖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夏和顺主任、武汉珈源量子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朱小波等合作,采用最新的量子点标记生物探针技术,在乳腺癌诊断、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监控、肿瘤转移机制等方面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国内外同行认可的成果,可望较大幅度地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率,并为肿瘤学研究提供更有效的新手段。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产品。

这支队伍并未就此止步,继续沿着打破学科界线、以前沿科学问题为主导的交叉之路前进着。大批青年学子争相投入这支科研“国家队”,竭力探索国家重大需求中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共同孕育出一个又一个前沿成果。

东方微明,一道曙光映照在珞珈山上。

关闭| 打印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大学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举报电话:027-68754409 电子邮箱:xsxf@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