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惠及千年;而今一批批援藏专家,带去了武汉大学对西藏的各项支持,功在当代。
年过五旬、身在西藏林芝的阮新建教授,不仅是作为水利水电学院的一名教师去完成援藏任务,更是带着一颗赤诚之心,满腔拳拳之情,为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原西藏农牧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两番入藏情义浓
2007年7月至2009年3月,阮新建作为第五批援藏专家干部首次入藏。在工作中,阮新建将学院学科建设经验和良好学术氛围带到了西藏,与藏族师生关系融洽,被原西藏农牧学院党委书记桑珠称为“最好打交道的人”。
回到武汉后,桑珠经常跟他电话联系,热情邀请他再到西藏去。2010年,他带着桑珠的嘱托再次入藏,开始为期三年多的教学管理工作。
在生活中,藏族人民的热情感染了阮新建,他也慢慢喜欢上了藏族文化的淳朴和豪放。不习惯席间放声高歌的他,也融入这种随性的生活。一年的寒冬,学生陪他买了藏袍。身着藏袍的他,比起西装革履,多了几分洒脱。
谈到再次入藏的感受,阮新建说,“我比别人更了解这里,这次回来的时间更长久,很多事情可以做更长远的计划。”昔日的学生、现在的同事罗红英这样评价他,“阮老师是真正的捧着一颗心为西藏在做实事。”
小平台有大构想
原西藏农牧学院几间简陋的卫生所,让阮新建深切体会到了边疆地区的落后。心酸和无奈涌上他的心头。他默然扛起这份本不属于自己的任务,与武汉大学校方联系,呼吁多方资助,提高学院医疗水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口腔医院纷纷响应号召,捐助了心电图仪器、X光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同时还向西藏自治区政府申请提供资金支持,最终建成一座正规的保健中心。
第一次援藏工作,为原西藏农牧学院带来不小的改变:学院更新办公教学实验设备,告别“手工”办公状态;规范的学科课程体系不断落实,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目标不断迈进;多项科研立项,实现学术研究零的突破。
“目前工作的重点在于师资定位问题。”他介绍说,西藏的师资力量非常匮乏,眼前师资定位的主要任务是将专业划分到五个系,形成体系,以减轻老师教学压力。”教育事业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延承的事业。阮新建在西藏待的时间是短暂的,但他希望自己离开之后,这里的发展规划能够无限延续。
甘做桥梁连鄂藏
阮新建两次赴藏,作为武大和西藏大学的桥梁和纽带,推动援藏工作落到实处。但他却说,“我只是一个联络人,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全校各相关单位的支持,我也无能为力。”
2011年6月,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实验室暨研究基地建设合作协议书签字仪式在西藏林芝举行。实验室三年内,将提供60万元资金用于建设农牧学院“水工实验室水循环系统”、 “非饱和土壤的入渗特性及渗吸速度测定试验”、 “利用河沟附近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反求水文地质参数的室内模拟试验”。阮新建还向水利水电学院申请两名学科建设和机构管理人员赴藏支援,为科学建设水利水电学科的整体框架提供帮助。
武汉大学的无私支援带动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投资,先后投入350万建设校保健中心、400万支持武汉大学打造农牧学院实验室,对各项援藏工程给予极大的配合和支持。
“我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只是希望能在教育方面多支持他们。”阮新建简单的话语仿佛重若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