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旧版

位置: 首页  >  双一流建设  >  建设动态  >  正文

校长李晓红: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13-11-05 16:54     作者:    来源:学科建设室    访问次数:

尊敬的卫红部长,杨司长、张司长,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初冬的珞珈校园,山明水秀,层林尽染,既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又充满着希望的憧憬。今天,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一行莅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大会,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武汉大学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我提议,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对李部长一行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刚才,我们表彰了“十一五”期间对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在此,我也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热烈的祝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正值春风拂面,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爱读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毛主席曾预见性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们也必然会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中办国办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确立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行动纲领。在刚刚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李长春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出了新的期望。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为重大。

武汉大学是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方重镇,哲学社会科学是武汉大学的特色和优势。百余年来,一代代志士仁人、一批批大师鸿儒,孕育、积淀了武汉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树起了一座座学术的丰碑。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武汉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持续繁荣,长足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相比,与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对武汉大学的期望相比,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在质量效益方面,都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2009年11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视察武汉大学时指示,要发挥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优势。这是中央领导对武汉大学的要求,也是武汉大学应有的责任和共识。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大会,是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部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部署大会,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大会。我们要在全面总结经验、分析不足的基础上,科学谋划未来5-10年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武汉大学在新形势、新起点上承担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荣使命吹响冲锋的号角。

今年,学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这是“十二五”期间学校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行动纲领。学校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入不少于1个亿的资金,通过实施六大计划和十个重大建设项目,在事关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上,抓准问题,下足功夫,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明确要求,落实教育部关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明确部署,开创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尤其要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六个“重中之重”: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早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在延安组织哲学学习,在新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就指出:“中国革命有了许多年,但理论活动仍很落后,这是大缺憾。”194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又说:“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水平和中国革命的丰富内容比较起来,理论方面就显得非常落后,理论还不能与实践平行,丰富多彩的实际还没有提到应有的理论程度。”毛泽东的这些话,显示了一个领袖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在当前的大好机遇、大好形势下,我校的文科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里的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在学校正筹划建设的协同创新平台中,我们也专门设计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教育”等平台,主要目的就是要整合全校优势资源,构建有效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高端研究基地。

二、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努力做到“两个并重”

学科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工作。武汉大学文科基础研究学科和应用研究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面临不同的问题。应遵循各学科不同的发展规律,避免一刀切,切忌用单纯的数量来评价质量。要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这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要加强传统学科的建设,使之增强活力,适应时代发展。 还要积极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带动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发展。在未来几年,我们将遴选出50个左右的特色和优势学术领域予以重点支持,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在国内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步推动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产生若干国际知名学科(群)。同时,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趋势,以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和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育新兴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努力催生新的学术生长点。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整体实力雄厚,但是,杰出人才数量还明显不足。我们应当认真做好“育才”、“选才”、“聚才”、“用才”这篇大文章。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谋划,在全球范围物色、吸引领军人才,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立足学校现有资源,充分挖掘潜能,着重做好对现有人才的培养、资助和推介。对于武汉大学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稳定、培养比引进更加重要。近年来,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重点实施了资深教授遴选制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在“351”人才工程中,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的评选和聘用。这些举措反响很好。未来五年,我们将继续实施青年学者学术发展计划,涵育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学术中坚;加大对学术带头人的支持力度,形成学术带头人学术引领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力度,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我们希望,通过五年的建设,在各个学科、教育部重点基地、重要研究平台等方面,都拥有自己的战略性科学家;拥有学贯中西、享誉国际的名家大师,功底扎实、勇于创新的学术带头人;拥有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才俊,以人才之兴盛,实现学术之兴盛。

四、着力推出优秀成果,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终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来体现。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要“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这是检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标准。我们要通过重大学术成果培育专项,力争推出一批对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一批能够产生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成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会坚持“营造环境”、“激励导向”两手并用、两手并重。在营造环境方面,我们将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的意见,延长考核周期,完善考核办法,推动实施聘期考核制度,营造宽松自由、潜心学术的研究氛围;全面推行代表作评价,加大重要学术成果的后期资助力度。在激励导向方面,我们将根据已经颁布的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发展指标的奖励办法,对获得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给予50万元的奖励,二等奖奖励25万。对在SSCI、A&HCI等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在学术片区排名第一的期刊发表论文的,奖励20万;在排名2-10名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奖励10万。学校准备提前拨付经费,重点培育高水平成果。在这些重要成果的奖励上,有多少奖多少,上不封顶。

五、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就是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深入研究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与改善民生,深入研究国际重大理论、重大战略和热点焦点问题,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和应用,为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决策与管理提供咨询建议、理论支撑。在社会服务上,近几年我们做的很有特色。我们和国家部委共建了几个实体性研究机构,包括质量研究院、边界与海洋研究院、中部发展研究院、文化创新中心、文化财政政策研究中心、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基地;和湖北省共建了湖北问题研究中心,每年投入100万的湖北发展研究专项也已经正式实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在未来几年,我们将从多个方面实施“珞珈智库锻造计划”,努力提升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校部共建研究平台建设成为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智库。把武汉大学建设成为湖北省的“科技库”、“人才库”、“思想库”,为湖北省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文明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作为保存、研究和传播知识与科技的高地,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传播时代文化,既是大学职能的新发展,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在未来若干年,在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文明方面,我们一要集中精力推出一系列名篇力作。我们要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和发扬武汉大学在文史哲等学科的优势,自觉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推出武汉大学学者新的标志性成果。2013年是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我们要遴选出版“武汉大学百年名典”100部,梳理能够代表武汉大学文化积淀和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出版,系统反映武汉大学百余年的学术史,确立学术精品力作的示范和标杆。二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贡献武汉大学学者的才智。我们将继续以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重点学科、校部共建研究平台为主体,与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全面深入的合作关系,共建研究机构,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将定期举办“武汉大学海外学术周”,依托孔子学院,和与武汉大学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合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外译,发布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最近研究成果,推动优秀学者和优秀成果走向世界。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我们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有“两个离不开”。一是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不论是人才培养和引进、学科建设,还是精品培育、服务社会,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繁荣和发展都是以各院系的繁荣发展和各学科的有力支撑为保障的,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大繁荣大发展。希望全校各文科单位的负责人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明确思路,依靠广大教师,真抓实干,全力谋发展。《繁荣计划》中的每项计划和重点建设工程,要根据实施方案和时间进度表,落实到相关部门、相关学院、相关责任人,真正形成发展的合力。二是离不开教育部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我们感谢教育部长期以来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期盼教育部给武汉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多提要求,多给机会,多下任务,多压重担。我们将会把这种关怀,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更加奋发有为地学习和工作,更加严谨勤奋地开展科学研究,努力交出高质量的答卷。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让我们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凝心聚力,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共同奋斗!谢谢大家!

(2011年11月25日)